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遗产丨镜朗助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镜朗君 镜朗生态
2024-09-09

在世界遗产领域,“文化景观”  指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指能够体现可以保障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特定土地利用技术的区域,或者体现特定人群的信仰力量和艺术传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特殊精神联系的景观。

在文化景观中,人类活动与环境共同作用造就的一套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格局及其彼此间的反馈机制,这些关系和机制决定着这一范围内物种群落的组成、分布和丰富度。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形成的独特农田、聚落格局,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文化景观一方面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技术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可维持或增强景观中的自然价值,贡献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茶山景观(带谱状格局)

北京时间9月17日晚,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了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被山林环抱的传统村寨


2018年-2020年,镜朗生态团队与北京大学、国文琰团队,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伙伴一道,对景迈山和与其毗邻的其他茶山的古茶林、天然林和野生茶树资源等进行了多轮调研。我们对茶区村落的土地利用格局和野生茶属植物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古茶林相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尤其是对同域分布野生茶属植物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镜朗团队深入山林进行调研




茶区村落的土地利用格局

研究发现,澜沧县景迈山(景迈、芒景)和勐海县(章朗、关双、贺开、贺松、老班章、老曼峨、那卡)共计9个茶区村落的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耕地、茶林/茶园、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耕地、茶林/茶园和天然林之和占到各村面积的3/4以上。


天然林下的茶园


所有村落均具有茶文化景观的背景。而9个村落呈现4类景观格局:带谱格局、镶嵌格局、带谱镶嵌混合格局和单一类型土地利用优势格局。景观呈带谱格局的村落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留有野生茶树和大型野生动物,未来应长期保证其景观格局稳定。


镶嵌格局的土地利用类型


在景观呈镶嵌格局的村落,应限制人类活动对天然林和耕地斑块的干预强度或方式,局部恢复其带谱结构。这有益于其自然价值的提升恢复,从而避免茶区村落的文化景观转化为单一人工化土地利用类型景观。



澜沧景迈山与勐海巴达山垂直植被带谱及野生茶组(Sect. Thea)植物比较研究

此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包括镜朗生态在内的多家申遗团队对澜沧景迈山与勐海巴达山垂直植被带谱及野生茶组(Sect. Thea)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云南普洱澜沧景迈山和西双版纳勐海巴达山地理位置相近,均为知名古茶园所在地,但两者海拔跨度不同,导致原生垂直植被带存在差异。景迈山海拔跨度范围(850—1650 米)小于巴达山海拔跨度范围(630—2150米),因此巴达山比景迈山多出一个垂直植被带,即热带(中山)常绿阔叶林。

景迈山茶园覆盖适宜野生茶组植物生长的整个海拔段


另外,由于地势较为平缓,景迈山茶园覆盖适宜野生茶组植物生长的整个海拔段,茶园与现存天然林呈马赛克状镶嵌分布格局;巴达山茶园则在高大山体中上部呈带状分布,与海拔更高处的山顶天然林形成带谱状分布格局。

巴达山茶园则在高大山体中上部呈带状分布,与海拔更高处的山顶天然林形成带谱状分布格局


在巴达山海拔最高处的原始森林中,野生茶组植物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和疑似普洱茶(Camellia assamica)、大苞茶(Camellia grandibracteata)得以幸存;而在景迈山,古茶林或现代茶园中仅存在极少数兼有野生茶组 [ 五室茶系(S. Quinquelocularis)或五柱茶系(S. Pentastyla)] 植物和栽培型茶系(S. Sinensis)植物特征的植株。其雌蕊花柱为前端浅四裂,与茶系植物的雌蕊花柱三裂特征明显不同。这些个体可能是历史上人工栽培的茶系植物与当地原有野生茶组植物的杂交后代。



布朗先祖留下的古茶

多次出入丛林和古茶山,镜朗团队均未能在景迈山野外找到未杂交过的五柱茶系(S. Pentastyla)野生茶或者野生普洱茶。没有发现纯种的野生茶植株,始终是景迈山茶文化景观价值证据链上的一环缺憾。于是我们将目光转向了有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也许在那些饱含当地人对茶树的信仰的区域能有所发现。

传说一千多年前,在部族首领帕哎冷的带领下,布朗族迁徙到了景迈山,在这里定居并驯化推广茶叶种植。帕哎冷离世前怕留下牛马,牛马会染病死去;怕留下金银财宝,族人有一天会花完;所以留下了茶树,让族人可以世代享用。在芒景上寨北边的山顶,就坐落着布朗族人为了纪念帕哎冷而修建的帕哎冷寺,供奉着帕哎冷和它的妻子南发来的塑像。


帕哎冷寺幽静的庭院


当时70多岁高龄的苏国文老师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为了找野茶树而来,热情的为我们一一介绍帕哎冷寺中的茶树和来历,并允许我们采集标本。园中茶树看遍,根据树龄和来源判断,发现野生茶的希望渺茫。这时,苏老师的夫人随手指向了两栋房屋间,说:“那跌还有一棵。”


纯种的五柱茶系(S. Pentastyla)野生茶盛开的茶花


房屋之间的花坛上生长的茶树高不过3米,分为三支成人小臂粗细的主干。正是因为这看起来就“稚嫩”的长相让我们一开始忽略了它,翠绿宽大的叶子,还坠着几朵茶花。苏老师介绍这棵茶树在他们还没住到这之前就被伐倒了,就剩下一个树桩,妻子多年来坚持为它施肥护理,又让它焕发了生机。


比帕哎冷山上茶王树还粗的树桩基本被掩埋,新生的枝干从树桩上生长出来。


我们凑近仔细观察这棵看起来稚嫩的茶树,根部厚厚的拌着肥的土将直径约 70cm的树桩基本掩埋,新生的枝干从树桩上生长出来。通过现场树龄推断,结合花、叶等植物学特征的辨识,加上采集的标本,最终确认,这就是我们在景迈山所能找到的唯一一株纯种的五柱茶系(S. Pentastyla)野生茶。


巨大的茶叶显示着这株茶树古老的基因


在布朗族祖先的身旁,因为对茶树的情感,两位老人,一株死而复生的古老野生茶,完美诠释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自然千百年来无法分割的纽带。


至此,我们也证明了海拔和地形是景迈山和巴达山垂直植被带谱和野生茶组植物存在状态的决定因素。野生茶组植物的保护对茶文化景观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提供了来自生态学视角的技术支持,从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景迈山古茶林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认知,并为今后世界遗产地景观格局保护和利用,野生茶组植物的长效保护和管理措施制定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工作基础。


镜朗生态闻丞博士在景迈山现场调研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包含着政府有关部门和申遗团队的辛苦工作,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镜朗生态能为申遗工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与有荣焉。


镜朗生态工作人员某次调研结束后的“惨”状


END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镜朗生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